11月26日中午12時10分,測繪總隊成功完成了天然氣六安—霍邱—潁上干線淮南市壽縣豐莊鎮至阜陽市潁上縣魯口鎮的管道陀螺儀定位測量。此段穿越淮河管道里程長達2027米,最大埋深達到46米,打破了該隊甚至同行業內陀螺儀定位測量管道最長里程記錄,為該隊今后測量類似超長里程管道積累了寶貴經驗。
測量作業現場
本次超長里程的陀螺儀定位測量,受經驗不足、場地泥濘、輪渡停運等因素影響,作業人員的施工組織、現場作業條件及作業窗口時間受到極大限制,該隊項目部技術人員經科學謀劃,精心組織,協調相關單位,克服作業困難,為項目成功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通過科學論證,優化工藝,為項目成功實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以前該隊成功完成的陀螺儀定位測量項目,最大管道里程未超過1000米,本項目里程長達2027米,同行業內也沒有相關的成功案例。在技術和經驗無可借鑒的情況下,該隊工程二科組織項目部技術人員理清施工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技術難點,研究解決對策,不斷進行方案優化,有針對性地逐一攻克難關,先后解決了超長里程管道穿牽引線、牽引困難等難題。
二是通過積極協調,創造條件,為項目成功實施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由于前期連續的雨水天氣,再加上是淮河岸邊作業,管道兩端出土點橫跨淮河兩岸,地面較為泥濘,設備及車輛根本無法到達現場,施工難度極大。項目部積極爭取業主單位和施工方的鼎力支持,協調大型挖機、發電車、多臺大功率水泵同時作業,提前鋪設了100多塊鋼板,架設臨時強光照明燈,保證了作業車輛及施工設備順利進入作業現場,也為夜晚作業提供了必要的照明條件。通過現場溝通有效化解渡船問題,縮短了技術人員來回過淮河到達兩端出土點的時間,突破了儀器的時間記錄限制,同時也解決了夜晚無渡船過淮河的難題。
三是通過精心組織,高效銜接,為項目成功實施提供了必要的手段。針對項目特點,該隊選派熟練技術人員,根據個人作業能力分派到淮河兩岸出土點處,并隨時根據現場條件的變化,進行資源及方案的調整,確保項目順利實施。面對牽引設備的絞盤無法實現無動力旋轉,技術人員采用“泄壓”加人力推動的方式,使之能平穩運轉,力保陀螺儀能在管道內勻速前行,實現數據采集的完整性。為提高項目的成功率,數據解算人員必須在每趟數據采集完成前,攜帶專用設備,提前跨越淮河趕至出土點處等待,確保采集的數據能第一時間得到解算且有效,也為下趟數據能成功采集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