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來, 812隊承擔了南陵縣姚家嶺銅鉛鋅礦普查項目。該項目歷時八年,經過該隊地質工作者不懈努力,按時超額完成了上級下達的目標任務,取得了地質找礦的重大突破,探明提交了一處特大型鋅金多金屬礦產地,獲得333類銅鉛鋅資源量155.48萬噸,其中鋅金屬資源量122.08萬噸達大型規模,金金屬資源量32.247噸達大型規模,銅、鉛、銀、硫四種礦產資源量達中型規模,礦床總規模為特大型。項目榮獲“2010年全國十大地質找礦成果。”
但是誰能想到,姚家嶺礦床是在一個昔日“無礦區”取得的重大突破。
綜合研究理出新思路
南陵縣姚家嶺礦區位于銅陵市東部40公里,銅陵礦集區的最東部,銅陵至南陵近東西向深大斷裂帶南側。上世紀50年代起,812隊就在此開展普查找礦,沒有找到一個中型以上的礦,上世紀80年代,812隊又曾先后兩次針對巖體接觸帶和石炭系含礦層位開展過矽卡巖型和層控型銅金礦普查找礦,施工鉆探3000余米,均未取得突破,姚家嶺一度被認為是一個沒有找礦前景的“無礦區”。
1998年起,812隊總工程師蔣其勝親自帶領技術人員對該區開展綜合地質研究進行再認識,認為姚家嶺礦區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特別是構造條件十分有利,正處于背斜強烈轉折的內緣,化探次生暈Cu、Pb、Zn組合異常顯示強,銅鉛鋅礦化具有分帶性,斑巖體隱爆角爍發育,巖體地表還具有“火燒皮”特征,具有斑巖型銅鉛鋅礦成礦地質條件和找礦標志,并與江西冷水坑斑巖型鉛鋅銀礦成礦地質條件類似,具有較大的找礦前景,提出了在姚家嶺地區開展斑巖型銅鉛鋅礦普查找礦的新思路,改變以往針對巖體的邊部、接觸帶打鉆的找礦思路,改在斑巖體中間設計施工鉆孔,在斑巖體中尋找斑巖型銅鉛鋅礦床。
“無礦區”立項困難重重
然而,時值地質工作的“寒冬”,要在前人斷定“無礦區”的姚家嶺開展普查,立項、爭取經費之難可想而知。1998年底和1999年底,812隊兩次向主管局提出申請國家資源補償費項目和地調局大調查項目,蔣其勝提出在姚家嶺地區尋找10萬噸銅、50萬噸鉛鋅的設想,當時所有專家領導都認為老蔣說得太玄了,沒有批準立項。原因很簡單:銅陵地區兩種傳統的找礦模式都搞過了,過去國家在此進行過大量投入都沒有結果,如果這次再找不到礦,投入的人力經費必將又“打水漂”。當時為了爭取姚家嶺工作費用,該隊還嘗試與地方礦山合作,但都因對方感覺項目“不靠譜”被否決了。
但即便這樣,他們還是堅持不放棄,繼續堅持搜集依據,2000年時812隊一個地質項目都沒有,地勘分院工資只發出60%,隊上在資金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擠出2萬元,在礦區開展了4條激電剖面工作,發現了400多米寬的低阻高極化異常帶,又進一步補充了依據。直到2002年上半年,812隊向省國土資源廳提出立項建議,終于得到省廳專家領導的高度重視,9月份批準了立項,說起來,從立項建議到最后立項成功,前后經歷了4年多的時間。
新思路找礦取得新突破
2002年9月姚家嶺銅鉛鋅礦普查項目被省國土資源廳批準立項,10月812隊地勘分院組建項目組進入礦區開展普查找礦,通過地質填圖和物探激電掃面,在姚家嶺花崗閃長斑巖體中發現了兩條規模較大的激電異常帶,2003年9月上鉆驗證,2004年5~10月分別在26、28、31線發現了主礦體,到2005年10月底,在22~31線之間長約500米,寬約400米的地段內共施工鉆孔13個,孔孔見礦,大致圈定銅礦體9個,銅鋅礦體19個,獲得333類別銅鉛鋅資源量17.6萬噸,伴生金4.8噸,伴生銀169噸,其中鋅礦達中型礦床規模,是安徽省“十五”期間唯一新發現的礦床規模達中型以上的有色金屬礦產地。
2006年,在省廳領導和專家支持下,他們繼續向礦區東部開展普查找礦,以200米線距向東部追索控制,又在35、39、43、47、51線連續不斷地發現多層厚度較大、品位較高的銅、鉛、鋅、金、硫礦體,礦床規模由中型不斷突破到大型、特大型。
說起在姚家嶺礦區主礦帶39線見礦,還有一個鮮為人知“三米堅持”的故事,2006年9月,39線第二個鉆孔施工已經有2個多月,鉆進到697.5米,已超過設計見礦深度,仍然連一點象樣的礦體沒有見到,正趕上鉆孔又出現了孔內事故,現場的機長和編錄人員都沉不住氣了,再三打電話請示是否能閉孔了,蔣其勝總工幾次深入現場察看,分析3902孔巖心,認為從600米后礦化蝕變很強,相鄰勘探線已見礦,可能是礦體側伏原因的影響,深度加大了……,面對同事的質疑和巨大壓力,他堅持果斷下達指令:不能停,繼續向下打!
當鉆孔繼續向下施工2.5米左右,開始見礦了,鉆孔提取的礦心讓在場的工作人員都驚呆了:居然是一截截亮光閃閃的金屬棒!!此后連續80多米,都是富含銅、鉛、鋅、金、銀、硫的礦層,特別喜人。現在看來,如果當時稍有遲疑按設計停孔,那么姚家嶺礦床今天的成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有媒體報道說“三米的堅持成就了一座大礦”,而姚家嶺項目組的同志卻深知,該礦床的找礦發現是在科學理論加創新思路指導下,以敢于堅持的精神取得的重大突破。
八年勘查終獲“聚寶盆”
姚家嶺項目普查工作歷時8年,從2002年10月開始,到2010年10月野外工作基本結束,完成了鉆探54個孔,工作量46662米,以及大量的地質、物探、測量、巖礦測試等多項工作,在姚家嶺斑巖體中的捕虜體的上、下接觸帶,層間破碎帶及斑巖體內的裂隙帶中,新發現一個以鋅、金礦為主的多金屬特大型礦床,通過勘探工程控制,共圈定銅鉛鋅金礦體90個,其中主礦體5個,次要礦體6個,經估算獲得333類銅鉛鋅礦資源總量155.48萬噸。其中鋅礦122.08萬噸,平均品位3.64%;金金屬資源量32.247噸,平均品位5.19g/t,另有伴生金17.33噸;銅金屬資源量13.31萬噸,平均品位0.91%;鉛金屬資源量20.08萬噸,平均品位2.09%;銀金屬資源量382噸,另有伴生銀475.88噸,礦床潛在經濟價值達600億元,為安徽省有色金屬行業找到了個“聚寶盆”。
姚家嶺特大型鋅金多金屬礦床的勘查發現,是在省國土資源廳領導和專家以及同仁們的大力支持下,經812隊全體人員共同努力結出的豐碩成果。礦床突破了銅陵銅金成礦帶傳統的找礦模式,是近年來安徽沿江地區乃至長江中下游地區普查找礦的又一重大突破,是一新的礦床類型,對指導安徽省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開展新一輪的深部和老礦山外圍找礦具有重要借鑒意義,該礦床的開發對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將發揮重要的資源保障作用。(蔣其勝 朱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