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別 山 的 記 憶
- 發布日期:2009-10-18
- 作者:趙云佳
- 閱讀次數:
次
-
分享:
1966年春節過后,我被分配到“華東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富鐵礦普查會戰指揮部(金寨)”參加找礦見習工作。從南京到安徽金寨足足走了兩天,當時只有一條簡易公路到達梅山,全縣便沒有一條公路了,到礦點全靠兩條腿。我們工區在西北面的斑竹園區,從縣城到礦點要翻越大別山主峰,30多公里的路要走一整天。住在老百姓的草房里,沒有電燈,沒有蔬菜(老百姓夏天的蔬菜全部淹制成咸菜留秋冬吃),生活很艱苦。當地與河南交界,信息十分閉塞,多數人連自行車都沒有見過。大批的木材在山上待洪水來時沖下山,如果當年沒有洪水,木材就烘在山上。老百姓過著刀耕火種的半原始的生活。我當時的月工資是43元,算是非常好的了,可現在已經長了81倍。
我們工作的礦點在海拔920米的高山上,每天帶的一壺水爬了一半山就喝光了,只好喝山泉了。回來還得背上幾十斤樣品和標本。星期天自己上山拾柴火。記得有一次我挑了近150斤的柴火,下山時踝關節就扭傷了,直到現在還有后遺癥。
去年春天,我有幸重游了故地,到了我們曾經住過的村莊。現在村莊通了公路,老百姓發揚老區革命精神,大搞種植、養殖業、木材加工,開礦,板栗漫山遍野,旅游業興旺。我到了燕子河大峽谷、天堂寨,風景十分幽美。往日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變成了風光秀麗的旅游景區。農民年均純收入超過8000元,出現許多富裕戶。昔日的茅草屋變成漂亮的磚瓦房、山村別墅。臨別時,村支書一再叮屬我每年都要來看看,品嘗他們的吊鍋菜,還送了兩罐包裝精致的泡菜和一袋板栗。

打印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