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包 的 變 遷
- 發布日期:2009-11-16
- 作者:錢超波
- 閱讀次數:
次
-
分享:
日子總在不經意間悄悄溜走,不知不覺已是九月份了。九月是學校開學的日子。對我來說,今年的的九月和往年有所不同,因為我家的孩子今年正式上小學了。書包是必備的文具了,八月底,我們一家三口在商店選書包,看著琳瑯滿目的書包,我不禁感慨萬千,想起我們一家三代的上學歷程。
記得小時候,父親對我們說過,他上了四年學,從來沒用過書包。父親生于上世紀四十年代,我家是佃農,靠租種別人的地為生,家境貧寒。父親是老大,家里弟妹眾多,加上局勢動亂,解放前,象我們這樣的家庭,吃飯都成問題,想上學肯定是不可能的。解放后,政局穩定了,生產發展了,普通人家也就是勉強有一口飯吃。祖父飽嘗無文化不識字之苦,咬緊牙關,節衣縮食,在父親十幾歲的時候,送他上了四年學。父親說,上學期間,每餐一碗,從無雨傘,不到天特別冷,也無鞋穿。即便如此,當時一般貧窮家庭是不會送長子上學的。因為這幾年的上學,加上父親后來多看多學,在同輩中,也算是一個文 化人了。所以,書包對于他來說,那是奢侈品。
我生于十年“文革”期間,是家里的第四個孩子。那時候,在農村,每個家庭都有很多小孩,物資饋乏,難以溫飽,但到了學齡,大部分孩子都能上學,當然,文具就不會那么齊全了。記得一年級剛開學的時候,因為沒有書包,領了書無處放,說盡好話,才把書放進同班鄰居的書包里。后來母親忙里偷閑,利用夜晚的時間把哥哥們淘汰的舊書包,縫了又補,補了又縫,給我做了一個“花”式書包,因為那時小,好像也沒在意,能裝書就行,挺滿足的。以后,隨著自己慢慢長大,開始有些在意,但是沒有辦法,那個年代,一般的家庭都是“新老大,舊老二,縫縫補補給老三。”那時的書包,一律都是單肩背,小學生一般是那種藍色平布做的,書包角上有兩條白杠。初中以上,一般是黃色帆布帶鐵扣的書包。這兩種書包很流行,我也很羨慕,但一直沒有用上一個新書包。及至小學升初中時,在學校考了第一,母親知道我的心愿,才給我買了一個黃色帆布書包,算作獎勵,我也很是神氣了一陣子。上了高中,因為住校,學校離住處較近,大家都流行把書夾在腋下來去,就用不著書包了。
孩子生在新世紀,是獨生子。現在,溫飽對大多數家庭都不是問題。要說吃穿,作為家長,只怕孩子吃不下,買不到,基本上沒有舍不得,買不起的。及至上學,學習用具更是五花八門,很多是我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還沒上一年級,僅幼兒園就已用了好幾個書包了。現在的書包,早已由單一的黃色、藍色變得更加色彩豐富,也由單肩背演變為更科學的雙肩背了,分年齡不同,品種多樣,花樣翻新,從低到高各種檔次都有。他知道要上小學了,很興奮,很早就和他媽媽一起計劃著學習用具了,而且,每件還要“親歷親為”,自己做主。那天,在花花綠綠、各式各樣的書包中,他一眼就挑中了印有流行動畫《喜羊羊和灰太狼》圖案的藍色書包。孩子很滿足,一路背回了家。
九月已到,國慶不遠。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偉大的祖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祖國的面貌日新月異,國家越來越強大,人民越來越富裕。書包,是社會的縮影,透過這小小書包的變遷,充分印證了祖國不斷發展的歷程,進步的足跡。今天的書包很精彩,明天的書包更值得期待。

打印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