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黨成立89周年之際,為進一步增強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綜合大隊黨委于6月12日-15日,組織全隊36名黨員和積極分子赴南昌—井岡山進行了為期4天的紅色之旅活動。
12日早上6點我們從馬鞍山出發,汽車在高速公路上奔馳著一路南行,一路上大家個個精神飽滿,不停地說著、笑著、唱著……下午2點多抵達江西省會南昌。南昌是中國共產黨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地方,著名的“八一”起義就發生在這座城市,“八一”建軍的由來就是與這個城市有關,唐朝著名詩人王勃就在這里寫下了著名的《滕王閣序》,這些都是中學時從課本上所了解的,現在這個城市就在眼前,頓時,我們感到很振奮,很驚奇。
下車后,我們來到位于南昌市中心的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參觀。大家通過大量的照片、圖表、實物、聲、光、電同步進行的大型沙盤模型和文獻資料等,基本上了解了南昌起義的醞釀、準備、爆發和發展的全過程。下午5時左右,從“八一”起義紀念館出來,我們又坐車來到位于南昌繁華地段的八一廣場。廣場顯得宏偉、有氣魄,很遠處就見到有葉劍英元帥題寫的“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矗立在廣場的中央,據了解整個八一廣場號稱全國第二大廣場,核心區面積達7.8萬平方米。它給我們的感覺是:整個廣場設計精心,以八一精神為靈魂,以八一起義紀念塔為標志,以歷史文化為載體,以市民參與為目的,處處體現八一歷史,展示八一文化。確實體現出南昌市人民對革命先烈的尊重,對來之不易的新中國和老一輩革命家的情感。我們按捺不住心情的澎湃,在廣場紀念塔下一一留影。參觀完八一廣場,大家都有一個同感,在南昌市經濟發展的今天,在物欲橫流的今天,能在霓虹燈和高樓商廈的包圍中有此一種錚錚烈骨的精神仍然存在,真是難能可貴!
南昌八一廣場,處處都是英雄的身影。此時天公不作美,天氣陰沉,好像向我們敘述那一段段革命的篇章。我們齊聚在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下,所有的思念都化成了一股力量:一定要為我們的祖國奉獻一切。
當晚,我們在南昌百勝賓館住下。第二天一早便向心儀已久的革命根據地——井岡山前進。1927年的井岡山,那是一個怎樣艱苦的地方?我黨如何在井岡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武裝力量在這兒如何壯大、從這里走出去,走向全中國?帶著疑問,我們經過彎曲連綿的盤山公路,4個多小時后我們到達海拔8百多米的井岡山茨坪鎮。這時候天空開始飄起細雨,我們冒雨逐一參觀了毛澤東同志舊居、朱德住所、當時紅軍進行商品交易處、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紅軍鑄造廠、百竹園,最后大家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了北山烈士陵園,參觀了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詩詞碑林以及毛澤東、朱德等井岡山斗爭時期著名歷史人物塑像。在這里,最令人難忘的就是那些犧牲了的革命烈士,他們大多數人只有20多歲,許多人犧牲后連名字也沒有留下。為了第一面紅旗的升起,為了讓天下的勞苦大眾都能過上好日子,他們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了這塊紅土地上。大家向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鞠躬致意。茨坪上的建筑物在敵人的掃蕩中全被燒毀,我們所見是解放后六七十年代照原樣修復的,但紀念館內的物品多為真跡。看著我們的革命前輩所住所用,難以想象他們是以怎么樣意志度過那艱苦歲月。整個茨坪參觀中雨越來越大,好像向我們傾述那血雨腥風的日子。在雨中,大家默默地觀看著、認真地聽著,衣服濕了,鞋潮了,沒有一個人叫苦,我想是革命的精神鼓舞著我們。
14日上午,我們坐上景區的旅游車去海拔1000多米的黃洋界,一路盤山而上,連綿群峰看不盡。到了黃洋界山頂,在白云繚繞的黃洋界我們參觀了當年戰斗遺留下來的工事、迫擊炮。毛主席的詩詞《西江月》,“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將大家的思緒帶回到了80多年前,依稀中仿佛看到了軍民團結共抗敵的感人畫面,槍炮聲、吶喊聲、廝殺聲最終變成了勝利歡呼聲鳴響在耳邊。
巍巍五百里井岡山,已和眾多的革命遺址形成一個整體,成為一個沒有圍墻的博物館,成為人們陶冶情操、振奮精神的生動課堂。在南昌、井岡山的幾天里,大家時刻為著當年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革命先烈和革命群眾的事跡而震撼,也深深體會到,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井岡山精神來之不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應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增強黨性修養,要始終忠于理想、堅定信念,要勇于應對挑戰、戰勝困難,要矢志勵精圖治、艱苦創業,要繼續改革創新、銳意進取,搞好本職工作,為綜合地質大隊的經濟平穩快速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奉獻。
(孫 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