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旱區人民多打井、出好水,心里才踏實”
——記局地勘院副總工程師、物探高級工程師戴琛
百年一遇的云南旱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3月27日,國土資源部召開的國土資源系統西南抗旱找水打井緊急行動動員部署視頻會議后,安徽省國土資源廳領導立即決定第二天派遣先遣隊趕赴云南,參會的局領導當場決定派局地勘院副總工程師、物探高級工程師戴琛同志參加先遣隊。
接到支援西南的任務后,戴琛同志只有那么片刻猶豫,堅決接受任務,領導問他有什么困難?他說沒有!第二天(28日、星期天)他匆匆地在家里取了千把塊錢后就踏上了西南抗旱的航程。事后才知道他的些許猶豫是因為他在福建老家86歲的老父親病重住院已經一個多月了,百善孝為先,在此之前他打算回福建老家再去照看他病重的父親一次。但在緊急任務面前他沒有躊躇,他的心中把西南抗旱、把自己的責任、把安徽國土的寄托放得更大。
剛到旱區,他和同事就馬不停蹄地開始了施工井位的勘查工作。每天早晨8點鐘不到就出發,晚上8、9點鐘才回到住地,一天在野外要奔波十幾個小時。他說,我們先遣小組的任務是為馬上就要進場的鉆探隊伍提供盡可能詳細的水文地質條件、交通條件及施工過程中可能存在困難等方面的資料,為了加快水井施工進度,我們不能耽誤分分秒秒。然而,此時大家并不知道,他家人因為老父親的病情加重,接到了病危通知書,幾次打電話催他回家,見父親最后一面。他心里暗自在流淚,一邊是面對著重病中老父親的思念和擔心,一邊是面對旱區水庫、壩塘干涸,河水斷流,旱區人牲用水非常艱難的情況,但他毅然決然選擇了留在抗旱第一線。同時他默默祈禱父親等他回來,要求家人盡力延緩老父親的生命。但是,等到他將第一批施工水井的鉆探隊伍完全安排到位再輾轉趕回福建老家時,老父親已經與世長辭了。
安徽省支援西南抗旱打井指揮部為了讓戴琛同志在家料理他父親的后事和調整情緒多休息幾天,從局地勘院另外調派了一位專家來接替他在云南抗旱的工作。可是他在家僅僅停留了3天,又匆匆忙忙地趕回了紅河州抗旱打井一線。他說“為旱區人民多打井、出好水,自己心里才踏實”!
彌勒縣是紅河州旱情最嚴重的一個縣,也是安徽省支援云南抗旱打井的重點區域,最多時有8臺鉆機同時施工作業。進入4月中旬后,戴琛同志一個人承擔了安徽省支援云南抗旱打井隊伍在彌勒縣的水井位置勘查、施工隊伍調度和水井竣工驗收等工作,工作十分繁忙,他卻從未叫苦叫累。根據任務分工,抗旱水井的選點、設計工作是云南省有關地勘單位的任務。為了提高水井的出水成功率,他白天到設計的井位進行踏勘,了解設計井位附近的地層、構造及地下水的賦存條件,晚上查閱、研究彌勒地區區域水文地質資料,對設計井位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判斷,同時又幾次聯系物探隊伍來彌勒縣對設計孔位進行查證。在仔細研究地質和物探資料的基礎上對水井位置進行優化選擇,得到設計單位的好評。虹溪鎮康園村為第四系覆蓋區,確定井位比較困難。戴琛同志在仔細研究附近地區的地層、構造、鉆孔資料及物探資料的基礎上,重新設計水井位置,結果打出紅河州出水量最大的淺井,日出水量達到656.6立方米。
在彌勒縣新哨鎮小寨村和紅石巖村等地打井作業時,施工用水非常缺乏,鉆機等水施工。戴琛同志了解到情況后心急如焚,一方面和鉆機的同志研究節水的施工工藝,一方面和村干部、村民四處尋找施工用水,很快就解決了施工用水的燃眉之急。小寨村的水井成功出水后,村民自發買來鞭炮在水井旁燃放,感謝安徽的抗旱打井隊伍為他們引來了甘泉。
西三鎮麟馬村是彝族和哈尼族等少數民族居住的村寨,這里是海拔較高的巖溶地區,村民生產生活用水非常困難,交通條件也比較差。這里設計的一口深井原來是分配給其他省的打井隊伍的,承擔施工的隊伍在了解到交通不便、施工用水困難后打退堂鼓。了解到少數民族村民生產生活用水非常困難的情況后,年過半百的戴琛同志幾次到麟馬村實地勘查成井的地質條件,確定水井的合理位置,并聯系和落實施工深井隊伍,研究了鉆機設備運輸方案和施工用水的解決辦法。目前該井還在施工中。縣有關部門的領導和麟馬村的少數民族村民高興地說,我們從戴琛同志的身上看到了安徽國土系統心系災區人民的精神,他是我們的好兄弟。
近2個月來,紅河州的開遠市和彌勒縣的許多旱災嚴重的村寨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戴琛同志的精神也感動了在彌勒的抗旱打井隊伍。815隊云南抗旱打井隊的李德牛隊長說:“我們要以戴琛同志為榜樣,同心同德,為云南旱區人民多做貢獻。”安徽省在彌勒縣計劃施工抗旱水井21口,目前已成井19口,15口出水,2口仍在施工中。
4月底,彌勒縣電視臺和云南衛視對戴琛同志的先進事跡進行了宣傳報道。截止寫稿時,我局西南抗旱隊伍大多已回來,而戴琛同志仍戰斗在云南抗旱一線,堅持最后的勝利。 (局地勘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