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五地質隊赴滇找水紀實
一場歷史罕見的大旱從去年入秋以來肆虐著西南大地,河水斷流、農田龜裂,千萬群眾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面對無情的旱災,815隊積極響應局號召,在省國土資源廳統一組織下,迅速展開支援災區找水行動,為抗旱工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精心部署 迅速行動
克服萬難 首孔失利
我隊在局找水打井指揮部的統一安排下,首孔處于居民生活集中區的半山腰,遇到的施工難度超過隊員們的想象。首先是復雜的地層問題。地表遇巖,幾乎每隔1~2米就存在一個溶洞或裂隙,最大溶洞深達7米,在孔深達28米處又遇到容易坍塌的泥頁巖,不僅鉆進難度大,而且非常費水。其次是施工用水問題,由于開工在即,一開始引用的是一處居民與牲畜共用的水源,離施工點有2Km的距離,隨著干旱的進一步加劇,水位急劇下降,落差也迅速加大,施工用水難以送達,再加上溶洞、裂隙等的耗水,施工用水跟不上,隊員們在節約每一滴水的同時,只好采用牛馱、馬背等原始方式運水,造成施工輔助時間過長,施工進度緩慢。
經過緊張忙碌,5月8日,第一個水井終于達到設計深度,可當提鉆的時候,并沒有出現令人興奮“井噴”的那一幕,隊員們拖著30多天的疲憊與辛酸,全部一下子癱軟在地,幾乎帶著哽咽向隊領導匯報了不愿啟齒的結果。
勇于拼搏 終顯神威
帶著隊領導的鼓勵與期待,面對災區人民渴望與信任的眼神,隊員們很快走出首孔失利的陰影,很快調整情緒,拋去所有的疲憊,立即投入同鎮新村赤甸二組水井的施工中。
為了讓災區人民早一天吃上水,打井鉆機一直實行“兩班倒”,保證鉆機晝夜24小時不停快速運轉。由于高原反應和水土不服,許多隊員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身體不適,班長胡道德因長期連續作戰,在一次作業中終于累倒了,在休克中被送往當地條件簡陋的衛生院,當他醒來時,很快拔掉瓶中沒輸完的藥液,迅速投入戰斗中。
考慮到施工效率和隊員的工作承受能力,隊決定立即增派力量,從別的項目上立即抽調2名精干人員,不惜一切代價,以空運的方式前往增援,并保證設備配套設施的及時跟進。
救旱如救火,早一天成井出水,就意味著災區群眾早一天吃上甘甜的井水,意味著將群眾的損失降到最小。突擊隊隊長李德牛結合首孔的施工教訓,每天都考慮著如何解決鉆機隨時遇到的各種困難,時刻掌握鉆機的進度與施工狀況,合理調整工藝措施,鉆進工序絲絲緊扣,有條不紊,從未因為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復雜問題而延誤施工,發揮了鉆機的最大效率。
隊員們不怕困難、攻堅克難,充分發揚著地質行業的光榮傳統,頂住了別的單位在此處施工未出水的壓力,邊施工邊學習借鑒其它單位的成功經驗,研究開發增水新工藝新措施,在施工中僅用了8天時間,即完成了第二眼抗旱井的施工,井深近70米,日出水量100噸,遠遠超出了預期的出水量。在老百姓們一片贊許聲和歡悅的氛圍中,突擊隊員們連日來的疲憊和所有的辛酸一掃而光,與彝族同胞相擁而呼,共同暢飲用淚水與汗水澆融的甘泉。
抗旱突擊隊員們克服了重重困難,不怕疲勞、團結奮斗,充分發揚了地質隊“三光榮”精神,經過50多天夜以繼日的艱苦奮戰,共成井2眼,總進尺近140米,抽水量約110立方米/天,圓滿完成了局赴云南找水打井指揮部下達的任務。
815隊抗旱隊員在危難時刻用實際行動支援災區,展現了千里馳援、不畏艱險、攻堅克難的戰斗精神;臨危不懼、迎難而上、頑強奮斗的拼搏精神和勇于擔當、忘我工作、不計得失的奉獻精神。他們不畏艱苦、連續作戰的行動,洋溢著對旱區人民濃濃的情意,深深感動了當地人民。
(張明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