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隨著812隊赴云南抗旱找水人員設備平安抵達銅陵,標志著該隊參加省國土廳組織的云南抗旱找水統一行動圓滿結束,6名施工人員奮戰60天,完成6口水井施工,4口見水井日出水量300噸以上,解決了當地2萬余人生活用水。812隊不僅向災區人民提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也向全國人民展示了安徽地礦人風采。
既然去云南了,就要有結果
3月31日晚6點,閔玉松接到上級緊急通知,第二天中午前組織鉆機到云南抗旱打井找水,生產旺季抽調人員設備談何容易,但災情就是命令!4月1日鉆機先行運抵合肥,4月2日人員趕赴云南,與兄弟隊1000米鉆機相比,812隊派出的150型小鉆機顯得很寒酸,讓帶隊領導和同行直犯嘀咕:這能行嗎?“打淺井,干了再說吧,既然去云南了,就要有結果。”不擅言談的閔玉松回答。
千里跋涉,4日到達紅河州彌勒縣,5號安裝,3天3夜連續作戰,打到井深50米處見水了!第一口“安徽井”日出水量就達100噸!首戰告捷消除了大家此前的顧慮,也極大地鼓舞了抗旱找水隊伍士氣。
云南在紅層中找水多為風化裂隙孔隙水,一般出水量只有20-30噸,施工難度大,常見坍塌、掉塊、孔壁不完整,稍有不慎打穿隔水層就前功盡棄,施工技術人員必須有高度責任心,膽大心細判斷準確。閔玉松帶領機組輾轉數百公里,歷時兩個月先后完成6口水井,4口見水,日均出水量300噸,1口見到20米厚煤礦,按當地月人均1噸生活用水計算,可滿足2萬人生活用水,為抗旱救災作出突出貢獻。省國土資源廳云南抗旱前方總指揮李益湘稱贊812隊9號機臺創下多項第一:“第一口見水水井;第一個圓滿完成任務;人均施工水井數量第一;出水量第一的淺井;3天完成一口井效率第一。”
我們最大特點就是能吃苦
懂技術、講效率、特別吃苦耐勞是9號機給人最深刻印象,地質隊員不怕艱苦連續作戰的特點在抗旱救災中得到充分體現。每個水井施工點相距60-70公里,搬遷加上購置水泵管材、驗收交付地方政府都需要占用大量時間,鉆機必須保證3天一口井進度,他們做到當天搬遷當天開鉆,如遇下午搬家再晚也要安裝好。在云南期間9號機人員每天工作時間長達17-18個小時,最長一次夜班連著白班加上鉆機搬遷,到達新的施工點安裝設備,晚11點安頓時卻發現當地政府沒協調好,工人們只好拎著被子找地方睡覺。
如果說體力上的勞累還可忍受,災區生活上的煎熬就成為更嚴峻考驗。飲食生活一切從簡,菜沒油一鍋煮,蒼蠅一圍就是一片,洗澡更是奢侈。“水土不服”是機組人員最多的抱怨,惡劣衛生條件下812隊9號機6人曾倒下5個,3天內輪流邊干活邊吊水,閔玉松機長也因水土不服腹瀉一天一夜,最后拉得連水也不敢喝了。對災區人民深厚感情和工作責任心,讓他們在如此惡劣環境中堅持到了最后一刻。
抗旱救災團結協作最重要
集體行動中團結協作精神尤為重要。作為9號機機長的閔玉松不僅帶領本機組取得突出成果,還主動協助兄弟隊伍,在現場自覺擔當起技術指導員、聯絡員。5月14日,9號機完成既定4口井任務可以提前返回,而此時省廳前方指揮要求他們協助進度落后的兄弟隊再打一口井。5月23日,因開遠市找水進展不利,省廳前方指揮部再次要求812隊協助兄弟局到開遠市打井,閔玉松機長帶領疲憊不堪人馬,又立刻趕赴130多公里外開遠市羊街鎮,連續3天打出日出水量70噸以上水井,開遠市委市政府專程趕赴機臺贈送寫著“千里支援抗旱找水保民生,無私奉獻愛心人民永不忘”的錦旗,表達感激之情。 (朱 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