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支援西藏的隊伍中,有這樣一些地質人:他們幾年來克服高原缺氧,環境惡劣等困難,為西藏尋找著寶貴的礦藏。他們不計個人得失和辛勞,把智慧和汗水奉獻給了高原。他們既是堅持走群眾路線的干部,又是技術過硬的專家。作為其中一分子,物探隊的物探工程師周正寶到西藏已經整整3年了。3年里發生了哪些故事,有哪些感觸?讓我們走進這個援藏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品品援藏過程中的酸甜苦辣。
最酸楚:當家人送我的時候
通訊員:聽說,你去援藏時,家人是反對的?
周正寶:剛開始,家人的確反對過。2010年夏天,我報名參加援藏,通過層層嚴格的體檢、審查后,終于成為了安徽省第四批援藏專業技術干部。得知我要去西藏,家人極力反對和不理解。他們想不通一個物探工程師去西藏能有什么作為,更擔心我的身體吃不消。經過我多次細致、耐心地勸說和保證,他們才有點理解,然后開始支持。援藏人常說一句話:“一人援藏,全家援藏。”的確如此。這幾年,我在西藏,完全顧不了家里,家人付出了很多。至今想起3年前家人送我時哭泣的情景,我的心總是隱隱作痛。
最喜悅:當藏族同胞給我獻哈達的時候
通訊員:剛到西藏時感覺如何?
周正寶:2010年7月10日,我們援藏人員乘坐的飛機緩緩降落于拉薩貢嘎機場。一下飛機,我就感受到一股濃烈的民族氣息。身著民族服裝的藏族同胞早已列隊迎候。他們載歌載舞、夾道歡迎我們。當藏族青年男女們唱著《多彩的哈達》,手捧圣潔的哈達和濃郁的鮮花,端著香甜的酥油茶和清純甘美的青稞酒,迎面向我們走來時,我非常感動。來西藏之前我做了一點功課,了解這是藏家人對客人最美好的祝愿。面對這樣的盛情禮遇,我感覺自己肩負的使命更神圣了。
最難受:與惡劣環境作斗爭
通訊員:還適應那里的環境嗎?
周正寶:西藏美不勝收的藍天白云,晶瑩剔透的雪山,奇異的地形地貌,瑰麗的自然風光,燦爛的民族文化和別具一格的風土人情,讓很多人傾心和神往不已。然而,到西藏后才發現,缺氧以及高原反應才是第一感覺。稍有不慎普通的感冒就會引起胸積水和肺水腫。雖然我經過體檢選拔,身體素質比較過硬,但在這里,頭暈、惡心、胸悶、頭疼、流鼻血等癥狀還是依次出現,晚上經常睡不著覺,必須得服用安眠藥。
我告訴自己,我是帶著神圣使命來西藏的,當然不能被這點困難嚇倒。2012年4月,由于受援單位的野外項目工作的需要,我主動要求到阿里、那曲等條件最艱苦的項目組去。經過三天的長途顛簸,我們冒著大雪來到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工區龍尾錯邊上。缺氧使我的頭有點痛。到夜里十二點多鐘,準備睡覺時,我第一次發現脫衣服是這么辛苦的事。我一邊脫衣服一邊大口喘氣,歇了好一會兒才鉆進被窩。
第二天早上醒來,被子上半截是雪白一片,剛開始我還以為帳篷漏雪呢。原來是夜間零下二十幾攝氏度,鼻子呼出的水汽很快就凝結成霜落在被子上。難怪同事之前提醒我去可可西里要多帶幾床被子。
受援單位的同志很關心我的身體,我一邊暗自鼓勵自己,一邊對他們說:“只要精神不垮塌,身體上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最擔心:時時可能出現的危險
通訊員:去年,有幾名地質隊員在可可西里失蹤,據說那里挺危險的,你們在那兒是什么樣的情形?
周正寶:在藏北從事地質工作,危險時刻伴隨在左右。
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在無人區處處都是山沒有路,西藏的湖都為咸水湖,連生存最基本的淡水都沒有,到了夜里溫度下降到零攝氏度以下,還有暴風,如果不能及時歸隊可能會被凍死。無人區還會有狼和熊等大型食肉動物出現,對人的安全也造成威脅。收工后,外出尋找被困人員是經常的事。我一個同事的車子開到雪溝里,就剩下車尾一點點露在外面,到夜里12點多鐘找到他時,他手和腳已經凍麻了。他那句“我都要快絕望了”讓我至今印象深刻。今年7月我們來到色林錯邊上,這里剛好進入雨季,大暴雨把帳篷四周的人工排水溝淹沒了。因為突如其來的暴雨,外出工作的一名人員當晚沒有回來。我們在雨中整整尋找了一夜,才找到他。
工區太大,東面臨近青藏鐵路,西面接近克什米爾。任務區面積達8萬多平方公里。2到3天就要搬一次帳篷。什么叫居無定所,大概就是我現在的狀態,早上天沒有亮就要起床,拆帳篷,裝車,趕路。由于我們近期經常搬家,只能使用單層帳篷,這種帳篷輕,便于運輸,但不保溫。白天太陽能把帳篷里烤到近50攝氏度,到了夜間帳篷里溫度就只有幾攝氏度了,真是冰火兩重天。
遇到有可飲用水的地方,我們就停下來燒點開水,泡一碗方便面充饑。藏北地區的水大部分是不能飲用,這里的河流都是內流的,數百萬年過來,水中的鹽分、重金屬等有害成分非常高。聽說,解放軍第一支進藏部隊——先遣連,誤喝了當地人稱為死人溝里的水,最后幾乎沒有幾個生還。
危險很多,但我沒什么好抱怨的。有時,我會哼唱《勘探隊之歌》給自己打氣。“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豐富的礦藏……”
最緊張:時間緊,任務重
通訊員:能介紹下你們的工作嗎?
周正寶:過完五一后,我隨項目組來到阿里地區。我們西藏項目組總共承擔3個國家項目,任務重,野外工作時間短。我所在的項目組承擔的項目為《15萬龍榮地區區域化探》、《15萬先遣地區區域化探》、《125萬尼瑪區、多巴區、熱布喀、申扎縣區域化探》。項目普查范圍大約4.5萬平方千米,需要完成四萬個左右樣品采集,其中90%以上的區域為無人區。本項目總共安排5名技術人員,28名采樣工,12名司機,5名后勤人員,共計50人。由于西藏野外的特殊性,我們只能住在自帶的帳篷里。每個帳篷8~10人,吃飯、工作、睡覺都在帳篷里,工作的辛苦、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
由于野外工作時間短,任務重,我們每天早上帶上饅頭、樣品袋等必備物品,騎上摩托車趁著清晨一縷陽光出發,天快要黑時才能回到帳篷里休息。無論在外遇到了什么困難,手中的樣品從來沒有丟過。
最自豪:為雪域高原奉獻
通訊員:援藏三年,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
周正寶:援藏三年,有孤獨,也有快樂;有艱辛,也有收獲。喜馬拉雅山拓寬了我的視野,雅魯藏布江凈化了我的靈魂。
3年里,我更加熱愛為之奉獻的這片土地。2011年7月19日,作為援藏干部,我很榮幸地參加了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慶活動。通過這次活動我了解到,一個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新西藏正呈現在世人面前。
今年清明節,我們拉薩援藏干部去了拉薩烈士陵園,在孔繁森同志的墓前,我們對老一輩援藏干部表達了深深敬意和思念。身為一名援藏工作者,我要學習孔繁森同志奉獻雪域高原,克服困難,扎實工作,堅決完成援藏任務。 (房后紅 供稿)
(注:該文章曾刊登在7月12日《中國國土資源報》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