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北部的羌塘地區的高山峽谷中,近三年來,一小隊人馬常年手提地質錘,身背地質包,行走在高原深處。他們披星戴月,風餐露宿,無數的懸崖峭壁和河床巖石上,留下他們用力敲擊印記。不用說人們也知道,他們是一群地質勘探人,郭繼偉就是其中一員。
郭繼偉臉龐黝黑,這是青藏高原的強紫外線留下的特殊撫痕。他話語不多,但聲音洪亮,他說這是長年在野外工作由習慣而自然。8月7日,在華東冶金地質勘查局綜合地質大隊(馬鞍山)的一間辦公室里,我們見到了最近才回到馬鞍山家中的他。說起三年來援藏工作中有特色的經歷,老郭記憶猶新。
老郭說,我屬安徽省第四批援藏干部,2010年7月10日到達西藏,開始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我和華東冶金地質勘查局的另一名同志分別被分派到西藏自治區地勘局的西勘集團和地熱隊任專業技術干部,對口援助這兩個地質單位。我們在拉薩作短暫停留后就奔赴西藏藏北地區從事礦產遠景區域調查工作。
郭繼偉說,西藏高原是祖國懷抱里一片最神奇、最美麗的土地。就拿查藏錯湖來說,這個湖只是勘查區域中的一個很小的湖,在一望無際的藏北羌塘草原很不起眼,她既沒有納木錯那湖寬闊博大,也不像色林錯湖那樣神秘莫測。2012年9月的一天,我們去查藏錯礦調項目進行礦點調查。當晚我們住宿在湖邊的查藏錯銅鉛鋅多金屬礦選廠招待所,這里海拔5000多米。第二天一大早,我們便去娘熱鄉檢查礦點。這個礦點是不久前剛發現的,名叫辛的-比弄銅鉛鋅礦化點,隸屬日喀則地區南木林縣娘熱鄉,距娘熱鄉需北行20公里左右尚能到達。作業車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行駛,有時又行駛在沼澤地和壩子上,特別是當車子行駛在陡峭的山坡上時,有點心有余悸。本來我們的住處和礦點的直線距離只有十來公里,可一條長長的山脈擋住了去路,為此,我們花了近一天時間繞行了100多公里才到達,所走路線是一個大大的“U”形。到了工地,我們抓緊工作,觀察、測量、描述、采樣等等,忙得不亦樂乎。在這里我們有了一個重要的發現,即一個寬約1.5~2米,斷續延伸近2公里的鉛鋅礦化帶,并具有很好的找礦前景。
老郭介紹說,他們執行的這個項目是中國地質調查局在青藏高原開展的礦產遠景調查工作項目,總體目標任務:以銅、鉛、鋅、鐵等為主攻礦種,,總費用1500萬元,為期3年。大致查明工作區內銅、鉛、鋅、鐵等礦產的區域控礦地質條件,圈定異常和礦化有利地段,并對調查區礦產資源潛力做出評價。從地圖上可以看到,測區位于西藏自治區北部,屬藏北羌塘地區,行政區劃隸屬那曲地區的申扎縣和日喀則地區的謝通門縣及南木林縣。測區橫跨念青唐古拉山脈南北,海拔為4537-6171m,是世界公認的“生命禁區”。
老郭笑著說,有一次,我和一個叫江巴的藏族小伙子出去勘探,早上臨出發的時候,萬里無云,陽光燦爛。可我們到了工區以后,天色就暗了下來,烏云密布,開始下起了小雨。面對這種情況,要是在內地,必須馬上返回,立即停止野外作業??墒窃谖鞑鼐筒荒苓@樣。等我們剛撐起了雨傘,太陽又出來了。于是,我們抓緊時間開始工作:觀察、定點、描述、用掌上機錄入、采樣。正當我們緊張工作的時候,突然又下起了大雨,我們馬上又得改穿雨衣。中午剛啃完饅頭,又下起了冰雹,有鵪鶉蛋大小般的冰雹向我們劈頭蓋臉打來,我們猝不及防,趕緊到大石頭下面躲一躲。剛走幾步,突然又電閃雷鳴,這是很危險的,我們趕緊把掌上機、GPS和手機關掉,又把地質錘等鐵器扔掉,否則有危險,等天氣變好了再回來撿。這些寶貴的經驗都是藏族技術人員教的。勘探區雖然條件艱苦,但也樂在其中。這里有星羅棋布的溫泉,出水溫度可達70℃。工作之余泡個溫泉澡,便是大自然對我們地質勘探人員最好的犒賞。
說到援藏的工作成果,老郭說,我們的工作按項目總體設計書和年度工作方案的要求,共計完成水系沉積物測量采樣面積1748km2,采集水系沉積物測量樣品7180件。加工樣7180件,發現了新的礦化點3處。其中有一處寬200m、長約1~2km的黃鐵礦化帶,是我獨自發現的,這些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靶區。目前,這個地區已發現了好的找礦前景,并轉入到中央基金項目,為下一步的普查工作奠定了基礎。
(摘自9月6日馬鞍山日報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