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域高原上,盛開著一種名叫“格桑梅朵”的花,它是高原上最普通的一種野花,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風俞狂,身俞挻;雨俞打,葉俞翠。它不僅代表著藏民族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更被藏族人民親切地稱為幸福花,寓意它能為人們帶來幸福。
而有這樣一個人,他甘愿在雪域高原上做一朵普通的格桑花,把愛心無私地播撒在高原神圣的熱土之上。援藏3年來,他堅忍不拔,克服重重困難;他堅守崗位,為祖國尋找珍貴寶藏;他心系當地群眾,把援區視為第二故鄉。他就是華東冶金地質勘查局援藏技術干部郭繼偉。
遠赴西藏 經受考驗
對援藏干部來說,在西藏工作,要經受惡劣生存環境和忍受思念家鄉親人的雙重考驗。2010年7月,郭繼偉告別妻兒,帶著對援藏工作的激情和對雪域高原的向往,踏上了漫長的高原征途。可一進藏,高原反應就給他一個下馬威。頭暈、惡心、胸悶、頭疼、流鼻血、皮膚干裂等癥狀頻頻出現,而且愈演愈烈。面對磨難,他很清醒:“我既然來援藏,就深知使命重大,絕不會病怏怏地躺著,而要堂堂正正地站著,踏踏實實地干著”。正是這樣一種信念支持著他克服身體上的不適,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高原反應不再那么強烈了,但對家鄉、妻兒的想念之情卻越來越濃,他感到“非常地孤獨寂寞”,這讓他每晚輾轉反側,不能入睡。“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話用在他身上,再貼切不過了。空曠的草原上,漫漫的長夜里,思念家鄉親人那痛徹肺腑的感覺,是每一個援藏干部都必須承受的。
但是,郭繼偉深知自己肩負著光榮的使命和家鄉人民的重托,“想念家人,就拼命工作,找藏族地質人員聊天”,這是他排解思鄉情緒的妙法。此外,他十分感激家人對自己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家人太辛苦了,我非但不能照顧他們,還讓他們忍受離別的痛苦,對家庭我感到非常的愧疚和感謝,我只能用努力工作來報答。”
不畏艱險 開展工作
作為一名地質技術干部,郭繼偉具備地質人優良的“三光榮”傳統,他在工作中始終走在前面,積極發揮專業技術優勢,與藏區同志團結共事,為藏區的地質工作盡心盡力。
郭繼偉援藏期間在西藏地勘局西勘集團擔任專業技術干部,主要從事與地質、化探相關的工作。他所在的項目組主要負責西藏查藏錯地區礦產遠景調查及林周礦調2個國家項目的野外和室內資料整理工作。
野外工作是極為艱苦的,在氣候不利、交通不便的藏區,更是艱苦至極。西藏查藏錯地區橫跨念青唐古拉山脈南北,海拔為4537米~6171米,相對高差500米~1000米,空氣稀薄、氣壓低,含氧量不足內地的60%,而紫外線輻射量卻超過內地平均值的8倍~10倍,測區一般8月~9月就開始下雪,天氣異常寒冷。在野外工作的時候,感冒藥、消炎藥是隨身攜帶的必備品,在內地常見的感冒在藏區則很可能會奪去一個人的生命。
從拉薩出發到查藏錯礦區,開車要2天才能到達目的地。整個測區植被稀缺,一路上看不到一棵樹,也見不到行人,所謂的路也就是土路、沼澤和水坑。作業車時而行駛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時而又行駛在沼澤地和壩子上,隨時面臨翻車的危險。郭繼偉常感嘆,“現在回想起來,都還心有余悸”。
在調查礦點時,項目組的住處和礦點的直線距離只有10幾千米,卻被一條長長的山脈擋住了,他們只能“曲線救國”,每天花七、八個小時,繞道行駛100多千米才到達目的地。這樣大費周折的開展工作對郭繼偉來說是常有的事。
在他和同事3年的努力下,查藏錯地區礦產遠景調查項目取得了重要找礦突破,發現了宗日、查勒、椏加這爾哥等礦化帶(點),目前該項目已轉入中央基金項目。在該項目中,他參與處理了礦區大部分地化異常,并獨自發現了一處寬200米、長約1千米~2千米的黃鐵礦化帶,為該區的找礦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工作閑暇時,他積極發揮援藏干部優勢,多方聯系溝通,為援助單位尋找商業地質項目。他先后承攬并完成了措美、錯那和浪卡子等縣的施工項目,合作款項達100余萬元,為單位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收入。他的工作成績得到了單位和同事的認可,在各類考核中被評為優秀等級。2012年,他被西藏山南地委組織部評為先進個人,同年被安徽省第四批援藏工作隊評為優秀援藏干部。
無私奉獻 與民同樂
援藏3年的工作和生活,郭繼偉與藏族同胞同飲青稞、共舞鍋莊、齊唱藏歌,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早已把援區當成了第二故鄉。
有一次在野外工作中午休息時,郭繼偉一行選擇了河邊的一處藏包吃午餐,藏包主人一家熱情地圍著他們,與他們熱心交談,并端上了熱氣騰騰的酥油茶。藏族同胞的熱情好客給郭繼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憶說,“他們不會說漢語,我只能靜靜地聽著,但從他們臉上幸福的表情中,我讀懂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說到這里,郭繼偉一臉興奮,他對藏族同胞的關懷猶如親人般,藏族同胞的幸福就是他最大的滿足。
除了技術援助,郭繼偉還熱心公益事業。他積極向扶貧縣、地震災區和困難職工捐款救助。在他的援助單位,有1名職工遺孀名叫歸桑,幾年前丈夫工亡,現在靠給本單位打掃衛生領取幾百塊的生活費,大女兒德吉措姆2011年考上大學,小女兒格桑曲珍2011年考上高中,正是最需要錢的時候,母女3人生活非常艱辛。郭繼偉在得知這一情況后,第一時間拿出1200元捐助給這個家庭,并在援藏期間每年都給她們捐款捐物,只為讓孩子們能夠順利完成學業。
3年的援藏工作和生活,忍受的是辛酸和痛苦,奉獻的是青春和智慧,體現的是地質人的敬業和無私。在這個過程中,郭繼偉不僅完成了工作使命,更獲得了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正如他所說,“我們愿意,當我們選擇援藏。有了人生的磨練!有了心靈的洗禮!終生受益!”(局政宣 供稿)
(注:該文章曾刊登在10月31日《中國礦業報》A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