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
- 發布日期:2016-10-20
- 作者:管理員
- 閱讀次數:
次
-
分享:
從接到組織上通知,安排我到樅陽縣開展駐村扶貧那一刻起,我的心情就久久難以平靜。一是要回到家鄉工作三年,天天可以和鄉親們在一起,能為家鄉做點事讓我激動不已;同時又在考慮我能否做好扶貧工作,能順利完成組織上交給我的任務嗎?
2016年4月15日,在市委召開的全市脫貧攻堅大會后沒過幾天,我隊黨委書記和鎮上領導把我送到了村里,在村二樓會議室與村兩委召開了第一次扶貧會。自此以后的幾個月時間以來,我聞著熟悉的鄉土氣味,聽著熟悉的鄉音,走在熟悉的田間小道上,思考著如何為鄉親們尋找脫貧的“鑰匙”。
重建坍塌的生活信心
錢霞紅,今年41歲,是我單位的結對幫扶貧困戶,有一兒一女,女兒13歲,兒子7歲,因夫妻感情不和,妻子于去年離家出走。在我們到他家走訪的第一天,院子門是開著的,家里靜悄悄的,“霞紅啦,霞紅”村干部喊了幾聲,沒過幾分鐘,一個滿臉憔悴的男人走了出來,應聲到:“可有什么事?”“家里小孩呢?”村干部又問了一句。“在樓上。”這個男主人一臉茫然。這時我們看到了一個光著屁股和腳丫的小男孩從樓上跑了下來,瞪大眼睛看著我們,一言不發。在廚房里,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背對著我們也沒有說話。我倒吸了一口涼氣,這個家里給人一種壓抑,冷冰冰的感覺,缺少一種家庭應有的溫馨氣氛。村干部把我們的來意告訴錢霞紅以后,本人還是比較冷漠,在我們對他家的一些情況作具體了解時,基本都是問一句答一句:兩層樓房是2001年建的,一直在江蘇太倉從事油漆工,女兒在那邊上的小學,家中有兩畝多農田,自己不種,一家人身體都還好……通過我們雙方的簡單交流,我們發現由于妻子的離開對他的打擊,使他對生活已經失去了希望,甚至不準備給兩個孩子上學了,房子在,心已經塌了。對這一戶該如何幫扶?很現實的問題擺在了我的眼前。思前想后我認為只有帶著感情、帶著責任,把貧困戶的事當成自家的事,把貧困戶當成自家的人才是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經過我與村兩委和包戶干部的多次研究,我們認為必須先讓錢霞紅從感情的陰影中走出來,重建對生活的信心,然后盡快安排孩子上學,同時鼓勵其從事自主經營特色種養殖項目解決生計問題。經過多次用鄉音面對面交流,心與心溝通以后,在鄉親們共同的努力下,親情和友情的感化顯現出了效果,漸漸的,錢霞紅的眼神里不再有冷漠和無助,對生活逐漸有了信心,目前已安置女兒在合肥讀書,兒子在村里上小學,計劃下半年利用家里的豬圈養殖四頭生豬,還在村里干起了油漆老本行。
尋找致富帶頭人
一個鄉村的經濟發展,關鍵在于找準路子、突出特色。到村里沒有多長時間,在與老鄉的接觸中我認識了錢家紅,一名五十出頭的村民,他不是貧困戶。在交談中,我得知了其在外打拼多年,從事過磚瓦匠、毛線加工、營運行業,前些年開起了挖掘機,近兩年回到了村里,想在農業方面有所發展。錢家紅得知我是駐村工作隊長又是老鄉,喜歡和我閑聊,在一次閑談中,錢家紅偶然跟我提到了他去年專程到江西德興市一葛根基地跑了一圈,經過一年多對葛根種苗、生長周期、種植技術以及銷售環節進行了充分的市場調研后,決定在家鄉種植葛根創業,而且今年年初已種植了40畝葛根正在進行試點,計劃明年流轉更多的土地種植。聽到這里,我眼前豁然一亮,這不就是典型的特色種植嗎?現有扶貧政策里不就是有“基地+農戶”的模式嗎?如果能把葛根種植在村里推廣,帶動貧困戶和村集體經濟發展,那可是天大的好事呀!前幾次這個錢家紅可一點都沒提?下午我就和村干部趕到了葛根種植基地。在田埂旁,我和錢家紅算起了經濟帳:算上種苗、土地流轉、以及整個化肥和人工除草等每畝投入費用在3000元左右,按照現在的市場行情,鮮葛根每畝純收入在3500元至4000元之間。如果把葛根加工為葛粉,估計每畝純收入在8000元左右。我把在村里培育葛根種植的想法及時與村委進行了溝通,大家認為該項目經濟效益較為可觀,只是碰到極端惡劣天氣也存在減產的風險,但總體風險可控,最后一致決定對該項目進一步關注。之后我與錢家紅又進行了多次交流,我發現他是有思想、有行動的人,做事情不是頭腦發熱、一時沖動,是經過慎重思考,有板有眼的。錢家紅遇到問題和困惑時經常給我打電話,我也是力所能及的給予幫助。在對他宣傳了縣里的有關產業和扶貧政策后,他本人表示愿意為貧困戶提供種苗,提供技術和負責銷售,也同意安排有就業需求的貧困戶就業。在村委和我的共同努力下,并經村民代表在會上正式研究后,村里最終將葛根種植項目作為民勝村的“一村一品”向鎮上和縣里上報,縣有關部門也專程到基地進行了考察。目前,錢家紅已辦理了家庭農場《營業執照》,申報了“康民”牌使用商標注冊,下一步將按照申報綠色食品和對食品進行深加工的要求配備各類設備、庫房、技術人員,最終還要加工成葛根粉絲、葛根粉條……前幾日,上海那邊有商家已經傳來要訂購葛根的好消息。我堅信,錢家紅的家庭農場一定會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民勝村的“葛根夢”也一定會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對于我來說,“真情”中還有一份沉甸甸的鄉情。(丁暉 供稿)

打印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