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在我的研究生課程中,一位70后企業(yè)家來到課堂,教授運營管理實戰(zhàn)知識,分享個人創(chuàng)業(yè)歷程。這位企業(yè)家90年代從團省委辭職后開始創(chuàng)業(yè),如今管理著八家企業(yè),每年讀書數(shù)百本,每天堅持閱讀和健身,整個人散發(fā)出濃烈的正能量。
聽完這位企業(yè)家的個人經(jīng)歷,用句網(wǎng)絡(luò)流行語來形容,那就是:我和我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粗算一下,一年讀書數(shù)百本,平均一兩天就得讀一本,他工作那么忙,還要兼顧家庭,能有這么多時間用來閱讀?然而,他告訴我們:“別人在外面娛樂的時間,坐火車、坐飛機的時間,我都用來看書,閱讀對我來說充滿了魅力”。
當時我的心咯噔一下,好一個“魅力”二字!當下,人們明明可以從不同的途徑獲得聲像資料去欣賞音樂、美術(shù),可為什么還是有不少人愿意排長隊買票去聽音樂會、看畫展?為什么獲得網(wǎng)絡(luò)資源如此方便,可還有不少人愿意走進圖書館,席地而坐虔誠閱讀?想必就是閱讀的魅力所在。如今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但不少是快餐式的消遣,容易讓人心浮氣躁,而閱讀則能給人一種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的心靈上的愉悅,最是讓人回味。同時,閱讀作為一種文化修養(yǎng)、亦或是一種生活習慣,其對于個人成長也是妙處多多。
閱讀的魅力在于思想境界的提升。書籍無疑是人類已有的精神創(chuàng)造物中最獨特的一種,它們凝聚了人類作為智慧生靈的思想精華。讀一本好書,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道人之所感,發(fā)人之所情,啟人之所悟。閱讀需要專注,需要時間,需要投入,在時間與空間交錯的世界里遨游,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行進,在行進中領(lǐng)略,在領(lǐng)略中感悟,層層遞進,步步深入。閱讀之于思想,正如音樂之于心靈。閱讀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對心中理想世界的堅持,更是對我們思想和心靈的升華與凈化,進而改變我們的生活軌跡。
閱讀的魅力在于健康生活方式的養(yǎng)成。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談及閱讀的重要性。他不厭其煩地勸導黨員干部讀書學習,要求黨員干部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他率先垂范,身體力行,為領(lǐng)導干部讀書學習作出榜樣。無論是馬列經(jīng)典著作、外國文學,還是歷史和黨史書籍、國學經(jīng)典、中國當代著作,從習近平總書記在各類場合所公開的閱讀書目中不難看出,其閱讀涉獵廣泛、博古通今、融匯中西。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索契接受采訪時說:“我經(jīng)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fā),讓人滋養(yǎng)浩然之氣。”盡管當今時代,工作中、生活里似乎什么都要只爭朝夕,都是快字當頭,但閱讀依然是人生的應有之義,而且更加重要。正如李克強總理說:“把閱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把它與工作方式相結(jié)合,不僅會增加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力量,而且會增加社會的道德力量。”
閱讀的魅力在于一種持之以恒的生活習慣。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恒才能見成效。說到這點,不得不提到曾國藩。他一生勤儉自守,唯獨在一件事上肯花錢,那就是買書。曾國藩笑稱自己是個書癡,一輩子都喜歡讀書,到晚年把左眼都讀瞎了。閱讀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這位湘軍創(chuàng)立者和名臣,卻也是出了名的“笨人”。看過曾國藩小時候挑燈苦讀卻被梁上小偷智商碾壓的軼事,且不論此事真假,就從他赴京趕考卻屢次不中,直到二十八歲才考中進士也可以看出,他的天賦并不高。那么,是什么令他成為儒林的楷模?說到底無非恒心二字。長期的閱讀習慣讓曾國藩堅信人但有恒,事無不成。他在自己三十一歲那年,給自己定下了十二條必修課,每日做到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yǎng)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所能、作字、夜不出門。正是此后持之以恒的堅守,才有了名揚青史的曾國藩,才有了曾氏家族數(shù)百年的榮耀。
閱讀的魅力在于一種由內(nèi)而外散發(fā)的氣質(zhì)。《馬克思恩格斯選集》里有句論斷:“人的本質(zhì)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順著這個邏輯粗糙地延伸一下:你就是你自己的媒體。你看過什么樣的書,就在塑造什么樣的你;你在讀什么樣的書,代表著你就是什么樣的人。一個喜歡讀文學書籍的人,必定會對文學的世界充滿想象力;一個喜歡讀財經(jīng)類書籍的人,必定有著經(jīng)濟人的思維。他們的談吐、氣質(zhì)都會有一些微妙的差別,而這種氣質(zhì)也必定會在與別人的交流中散發(fā)出來。正所謂“胸有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
然而,閱讀能帶來的好處并非顯而易見,可它就像是我們吃過的食物,盡管已經(jīng)記不起來吃過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經(jīng)過日積月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jīng)長成我們的骨骼和肉體,成為了我們的一部分。
如今,越來越喜歡用工作和學習為自己找借口,閱讀大都是停留在表層,更多的是一些碎片化閱讀,靜下心來看一本書開始變得愈發(fā)難得,很多一時興起買回家的書才看一半便被束之高閣。回想起來,自己閱讀量雖不大,但也喜歡讀一點感興趣的內(nèi)容。記得小學二年級時,父親給我買的一本《神話故事大觀》第一次讓我體會到什么叫如癡如醉。四百多頁的書一個星期便看完,接著再從頭讀起,就這樣周而復始,看了七八遍,最后還借給好幾個同學,這本書就這樣被翻爛了。那時的我根本不懂什么叫閱讀的魅力,只知道書里面的內(nèi)容有意思,不吃飯不睡覺也要看。中學的時候,喜歡看一些雜志和名著。經(jīng)典文學里的很多人物傳遞給我積極的正能量,教我在寂寞落魄時不要絕望,春風得意時不要忘形,讓我在懵懂的年紀對未來充滿希望。大學的時候,喜歡讀一些詞、散文和人物傳記,每每心有郁結(jié),便喜歡在閱讀中尋求內(nèi)心的平靜。初讀讀故事,再讀讀情感,三讀讀思想,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領(lǐng)悟。如今,眼看著多年來養(yǎng)成的好習慣就這樣被自己逐漸摒棄,好生愧疚。就在聽完那位70后企業(yè)家的課程當晚,我便為自己制定了閱讀計劃,決定重拾書本,重染墨香,重新感受閱讀的魅力。
在閱讀的魅力方面,培根在《論讀書》中有十分精辟的論述:“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可以說,到目前為止的各種文化接受形式中, 閱讀在調(diào)動和強化讀者的能動性、 想象力、創(chuàng)造意識方面都具有獨特的魅力, 是其他任何形式都不可替代的。閱讀使作者的寫作語言和讀者的閱讀語言達到溝通與融合。在閱讀中,可以擁有源頭活水,滋潤求知者的心田;可以乘風破浪,到達成功的彼岸;可以養(yǎng)浩然正氣,做博學多才之人;可以知世界之廣闊,因人生中的精彩而永不停息地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