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每次聽到這首豪邁激昂的《長律長征》時,我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紅軍戰士英勇無畏的身影和豎毅執著的腳步。八十年前,兩萬五千里艱苦卓絕的戰略轉移,革命先輩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撼山河”的長征之歌,鍛造出了歷久彌新、永放光芒的長征精神。
今天,作為新時期的地勘青年,我們肩負著組織和實施資源調查、勘查與評價,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和技術服務支撐的重任,這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又一次偉大長征。在這一征程中,地勘人應當大力弘揚長征精神,艱苦奮斗、實事求是、開拓創新,努力實現地勘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思緒拉回到八年前的盛夏,懷揣著夢想和激情,我來到安徽合肥這片陌生的土地,走進華東冶金地質勘查局,成為了一名年輕的地質工作者。八年的耕耘和磨礪,親歷了地勘事業發展的“春天”和“經濟新常態”,目睹著華冶人踏實苦干、積極創新的故事,也讓我對當前地勘單位年輕人的發展有了一些思考,時值紅軍長征勝利81周年,結合華冶地勘局的實際情況,下面就來淺議下如何在華冶地勘局青年職工中弘揚長征精神,促進地勘青年成長成才。
一、地勘經濟發展和青年人才儲備
2006年《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出臺以來,全國地勘行業形勢發生了可喜的變化,華冶地勘局乘著這股“春風”,地勘事業快速發展,地質找礦工作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為安徽省“358”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和全省工業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局屬各地勘單位老一代地質工作者逐漸退休,人才出現了斷層,人才短缺成為困擾各地勘單位實現地質找礦重大突破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華冶地勘局為解決人才斷層和短缺問題,近年來大力吸收和引進了一批地質專業畢業生,充實到找礦大軍中來,加強了人才隊伍建設,儲備了一批管理和技術后備人才。
然而地質工作是一項實踐性非常強的工作,新進的大中專畢業生在短時間內不能獨立從事野外一線工作,不適應新形勢下地質工作發展的需要,尤其是擔綱重大地質項目的年輕人少之又少。客觀上講,在地質項目增多、老地質工作者逐漸退休的情況下,地勘青年施展才華的舞臺和空間更為樂觀;但受年輕人工作經驗不足、理論功底不扎實等因素的影響,為確保單位聲譽、工作質量和效益,不少地勘單位都不敢或是不愿意放手讓年輕人去擔當;如遇到重大地質項目,為解燃眉之急,地勘單位只能返聘退休地質人才,到野外開展地質勘查工作;一個時期內,地勘青年只能在老一輩地質工作者的帶領下開展簡單的地質工作,地勘青年成才成長依然面臨不少困惑。
2014年開始,投資下滑、競爭加劇、利潤萎縮、改革加速成為了我國地勘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國礦產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長期存在,清潔能源與新材料礦產需求持續增長,未來,要準備應對資源需求“洪峰”與產業結構調整壓力并存的局面。面對新常態下的機遇和挑戰,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是華冶地勘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占領服務市場份額的重要保障。
地勘青年是華冶局未來發展的主力軍,如何為地勘青年提供一個快速成長成才的平臺,營造更為良好的育人環境,是當前擺在華冶局各地勘單位面前的重要課題。
二、地勘隊伍青年成長成才現狀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華冶局各地勘單位分別在在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和改革,初步建立了符合華冶局實際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激勵機制,突出“高精尖缺”導向,這對華冶局的地勘青年們產生了不小的震動。尤其是過去那種崗位穩定感已不復存在,年輕人更多關注的是單位的發展前景和個人的成長成才。
當前,華冶局多數地勘青年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崗位成長成才愿望,但不少青年崗位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提高愿望與行動存在較大差距。剛參加工作時,很希望能在老地質工作者的帶領和指導下到野外實踐,以補充實踐不足的缺陷,幾年后,注重體現自身價值的青年認為實踐經驗得到了充實,有能力承擔部分地質項目了,卻依然只能跟隨他人做簡單的、淺表的地質工作而感到失望,產生悲觀情緒,工作較為被動。
誠然,在老一輩地質工作者的傳幫帶下,不管是野外工作還是資料的研究整理能力,地勘青年都得到了較好的鍛煉和較快的提高。對于急于表現自己、體現價值的青年,華冶局各地勘單位應考慮在時機成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適當考慮給年輕人一些成長機會和施展才華的舞臺。
三、地勘隊伍青年成長成才對策
《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指出,要“以重大地質勘查和科技攻關項目為依托,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因此,對于華冶而言,青年成才應從價值觀的引導、重大地質項目的實施、人才激勵機制的完善等方面做好工作;對于青年本身,更要做到心系單位、命運與共,立足本職、愛崗敬業,平心靜氣、勤學善思。
(一)各地勘單位要引導廣大地勘青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正確的價值觀對于人生的征途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是戰勝一切困難和羈絆的精神動力。今年正值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華冶地勘局應借此在廣大青年職工中大力宣揚“長征”精神,培育和踐行“務實、開放、致遠、圖強”的價值觀。地勘青年們只有具有遠大理想信念和堅定的事業追求,才能產生經久不衰的動力,不被社會的丑惡現象所迷惑,不被眼前的困難和挫折打倒,堅定自己的價值追求,奮發成才,奉獻社會。
各地勘單位可以通過講座、電影、書籍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引導年輕人回憶長征、紀念長征,更好地繼承和弘揚紅軍長征精神,還要教育年輕人著眼于工作實踐,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不斷開拓弘揚長征精神的新境界,團結一致、艱苦奮斗,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二)各地勘單位要以重大項目為載體,圍繞長江經濟帶、皖江示范區、整裝勘查區等重點成礦區域,開展“358”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重點礦種的基礎科研,鍛煉一批青年技術骨干。國土資源部原部長徐紹史曾強調:“要建立通過‘大項目、大投入、大成果’來培養骨干人才、領軍人才甚至院士的機制”。各地勘單位在遵循地質工作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基礎上,要放手讓青年到野外一線實踐,倡導成長在一線、奉獻在一線、建功在一線,以大項目為載體,讓青年地質人員肩負重任,使其在重大地質項目的實踐中加速成長,增強地勘隊伍的軟實力。
(三)地勘單位要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緊緊抓住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三個環節,完善培養引進、存量配置、薪酬管理、培訓開發等機制。華冶局應制定有利于培養和提升青年自身競爭力的工作機制和體制,統籌全局資源,建立和完善“地質科技進步獎”、“找礦貢獻獎”、“重大地質服務項目獎”和“青年崗位能手”等獎勵、評選機制,開辟“技術創新交流會”,開展多層次的讀書活動以及專業技能比賽等活動,為青年施展才華提供機會和舞臺,激勵青年在干事創業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推動地質事業大發展中體現價值,彰顯青春風采與活力,營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
(四)對于華冶局的地勘青年本身,我們更需將長征精神貫徹到日常工作學習的各個方面和環節,做到心系單位、命運與共,立足本職、愛崗敬業,平心靜氣、勤學善思。當前,新常態下華冶局的地質事業改革發展到了關鍵時期,單位面臨發展中的一些困難和問題。青年職工要發揚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長征精神,有敢于擔當的責任意識,自覺地把個人發展和單位命運系在一起,樹立“局榮我榮,局恥我恥”的榮辱觀,全力為單位的“突圍”出謀獻策,積極為單位發展排憂解難。在日常工作中,要圍繞大局,立足本職,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共同打造一支“技術強隊、管理強隊、經濟強隊”。用青年特有的朝氣和勇氣,大膽創新,敢于沖鋒,在工作中彰顯青春激情、才華、智慧和力量。
(五)地勘青年要立足本職,愛崗敬業。地質找礦是很特殊的專業,沒有野外一線的實踐經驗,專業人才就無法成長,因此,風餐露宿、櫛風沐雨成為了地質人的日常,這對于多數嬌生慣養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項艱苦的挑戰,這時就需要地勘青年們學習和發揚當年紅軍戰士長征時頑強拼搏、艱苦奮斗的精神。在革命戰爭年代,革命前輩在井岡山如果不發揚以門板當床、稻草做被的艱苦奮斗作風,就難以點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長征路上如果不發揚爬雪山過草地、嚼草根吃樹皮的艱苦奮斗作風,就難以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在延安如果不發揚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艱苦奮斗作風,就難以取得抗戰勝利。頑強拼搏、艱苦奮斗的長征精神是經過歷史實踐了的優秀文化傳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今天的華冶地勘青年們只要繼承了長征精神,就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我們要樂于到艱苦的野外一線去磨練意志,用踏實的腳步和艱辛的汗水建功立業;還要虛心向老同志學習,向先進模范學習,勇于奉獻,甘做無名英雄。
(六)地勘青年要平心靜氣,勤學善思。年輕人在成長的道路上容易產生急躁、浮空的心理,有時更會急于求成。而現實告訴我們,成功的取得離不開學習。學習是生命不竭的動力,是個人發展進步的基石。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經過充分的磨礪才會把自己鍛煉成為一把鋒利的“砍刀”,才能在職業舞臺上表現自己精湛的武藝。因此,華冶局的地勘青年們一要靜下心來,發奮學習,一要克服各種外在制約和內在惰性,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擠時間、搶時間,從書本、他人、實踐中學,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真本領,努力使自己成為做好本職工作的行家里手。二要善于思考,注重總結。我們要經常性地反思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狀態,分析其中的得失、成敗、經驗和教訓,做出適當的調整和改善,避免以后再走彎路、錯路。三要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用學到的理論和方法指導具體的工作,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內在素質。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征永遠在路上。站在揚帆“十三五”、啟航新征程的重要歷史節點上,華冶局的地勘青年們一定要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搶抓機遇,直面挑戰,扎實苦干,敢于擔當,共同開創華冶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