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描述一個記者的十年記錄片段和成長,2013年出版。書中有這十年來所發生的重大的公共事件,如非典、兩會、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華南虎照片事件、藥家鑫事件等的親歷記錄。她在書中敞開自己的思考與內省的過程,可以看到其間作者自身精神成長的過程。正如她自己所說:“采訪是生命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看見”的過程,一方面是探尋社會,挖掘事件深處的真相,了解或者說試圖理解其中各人物角色的想法的過程,另一方面,更是矛盾沖突中認識自己、與自己相處的過程。
一開始我是將《看見》作為睡前讀物而翻看的,不料卻經常看得睡不著,越發精神起來,因為有太多地方需要用心去思考,于是后來我改用了朗讀的方式。從學校畢業后,我很少有再去朗讀文章,不過近來慢慢發現朗讀很有益于身心,再說這本書的內容雖然不是很適合朗讀,但它語言平實,娓娓道來猶如家常,而且朗讀的速度相對比較慢,這就有了思考的時間。就這樣,在朗讀聲中,我在《看見》中“看見”了曾經偏執但自省、堅韌的柴靜;“看見”了智慧深沉、用生命工作而無暇幸福的陳虻;“看見”了新聞深處不忍直視的真相,那些帶著傷痛的生命;“看見”了盧安克“無能”的巨大力量……在這個“看見”的過程中,我的腦海中會不經意地浮現自己的世界,所經歷的事,出現在生命中的人,溫暖的,深刻的,或曾經模糊的,一一被溫柔擦拭,看得見星光點點。
《看見》出版后,有褒有貶,隨即柴靜的各方面信息也被多種挖掘和評價——在信息泛濫的今天,你要學會選擇你所想看到的。我在《看見》中,看到的是作者的奮進和努力。
有一次,柴靜采訪在中國鄉村教育留守兒童的德國志愿者盧安克,在與其中的孩子接觸相處時,因為她目的性和策劃性的行為,以及個人對不同孩子有偏愛的性格,被內心敏感的小孩察覺故而不友好、不配合,在現場實錄的鏡頭前,她的采訪做得艱難而尷尬。這時候,她馬上意識到了問題所在,對自己的缺點能赤誠面對,這就是勇氣。而要克服這個頑固的障礙,在一次次挫敗感中繼續堅持,需要更多的毅力和辛苦。柴靜沒有放棄,而選擇了跟自己較勁,辛苦但堅韌,逐步看到了進步和希望。自我懷疑和氣餒的時候,她問盧安克:“我怎么老沒辦法改變我的弱點?”盧安克回答:“如果那么容易的話,還要這么漫長的人生干什么呢。”
柴靜寫陳虻的一章,我深有感觸。陳虻是央視新聞中心評論部副主任,算是柴靜的導師,從招柴靜進臺,直到因癌癥過世,一路指點和鞭策著她。他身上有自身獨特的深沉和智慧,也有著深深的時代的烙印——他們那一輩的人,很多都有著滿腔熱血,心里深埋著一種信念,這種熱血和信念高尚得讓我們這一代的人不盡理解。“你不把命放進去,你能做好事情嗎?!”遇到過這樣的人和事,他們會在你心里永留一種溫度。這種溫度讓你心里有一盞燈在那亮著,遠遠的,卻給人力量,在迷糊的時候因為看到它的閃爍而不會跑偏。遇見這種溫度是福,柴靜有她的福,我也有我的福,唯有珍惜和不辜負。
《看見》一書傳遞的東西很多,家國社稷,人生哲學,融入在其采訪記錄中。談到理解與感受,“做新聞,就是和這個時代的疾病打交道,我們都是時代的患者,采訪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間的相互探問”。真實并具有感染力的采訪必然是深入人心的,這需要采訪者理解采訪對象。“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新聞采訪,接觸的是各式人群,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年齡和性別,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環境,在極大差異中她試著去感受,去理解,才能抵達新聞背后的真相。這樣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其實每個人都有,只要用心。以此對待身邊的人和事,生活何嘗不是會變得更加美好。
在一路的看見、思考、掙扎和努力完成中,我們得以一步步成長。就像陳虻對柴靜的評價“變寬厚了”,這種寬厚來自于我們終會慢慢學會不再總以“我”出發,去隨意評斷,而是能認識到,世界總是一定比每一個個體所看到的都要更豐富。它比個體看到的世界復雜,也比個體看到的世界簡單。這種寬厚也會讓我們心里存下深海荒原,不被高樓、霧靄遮擋,看到夜空永恒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