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字上多下功夫
- 發布日期:2018-06-05
- 作者:程金華
- 閱讀次數:
次
-
分享:
治湖先治河,河清則湖凈。改善巢湖流域北部入湖河流水環境,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必須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遵循“順其自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原則,在“防”字上多下功夫。
科學論證,加快實施“一河一策”防治措施。南淝河防治應側重于城市面源污染控制,點源污染監控,生態空間拓展等方面,干、支流水環境綜合治理;十五里河防治要在污水截排、生態補水等方面下功夫,重視城市的土地利用、新建道路和小區對城市面源污染控制設施建設;派河防治重點是農村面源污染防控,畜禽養殖污染管控,消除污染累加。
科學定位,強化各級保護區生態功能發揮。今后應科學論證并合理確定各級保護區功能,特別是要明確一級保護區應是生態緩沖區,是削減入湖污染負荷最后防區。要嚴格管控巢湖北部入湖河流流域保護區內人類行為,尤其是以城市污染為主的南淝河、十五里河兩條河流,其一級保護區內應一律嚴禁新的開發建設。要切實加強對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等河流水環境一、二、三級保護區內的社會活動進行管理、監督,發揮各級保護區生態調節功能,確保巢湖北部入湖河流水生態環境質量日益向好。
科學部署,扎實做好流域生態功能防護工作。拓寬“明白治污、科學治污”的思路,采取“分區、分段、分類、分步”的水環境治理方法。像南淝河、派河污水處理應向支流、小型化發展,減少污染流徑,延長生態修復過程。派河要重視部署河道疏浚,解決引江濟淮工程實施時河床受到較大流量來水沖刷造成底泥二次污染問題。十五里河上游對硬質化岸坡實施生態修復,形成城市生態景觀;中游保留自然岸坡并實施植被重建,建設河道兩岸的生態廊道,構建一定縱深的生態緩沖區;下游充分利用開敞河勢,疏挖濕地型河道,構建規模化濕地。
此外,還要積極探索,健全污染監控長效管理機制。要加大河長制工作的落實,認真執行嚴于國家標準的水污染排放統一標準,建設流域統一的水環境監測數據平臺,強化對污水處理廠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準入、監管機制建設等。

打印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