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鑒,可知得失。以史為鑒,可知興替。歷史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也是最生動的教科書,它蘊含著蓬勃的精神力量,埋藏著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脈搏。從歷史中獲得啟迪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我們要將這一傳統延續下去,通過讀黨史,深入學習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偉大歷程和寶貴經驗,切實從中獲得思想啟迪,進一步強化理論武裝,筑牢信仰之基,大力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傳承紅色基因,不斷匯聚起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向前進的強大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黨的百年歷史是一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革命史、奮斗史、實踐史,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
讀黨史,可以從中汲取堅守初心使命的精神力量。從嘉興紅船出發,中國共產黨在經歷了百年奮斗的艱辛歷程后,將中華民族帶上了偉大的復興之路。而這條復興之路的背后離不開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1945年7月4日,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楊家嶺住處的窯洞里,與黃炎培同志進行了關于“歷史周期率”的談話,成為黨史國史上著名的“延安窯洞對話”。毛澤東同志面對“歷史周期率”的問題自信地回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在艱苦卓絕的革命年代,我黨堅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終站在人民群眾這一邊,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才能在磨難中屹立不倒。
讀黨史可以錘煉初心,體悟使命。一個政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取決于他是如何對待人民群眾的。從江西瑞金,到陜西延安,老一輩的革命家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深刻詮釋了什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到了新時代,又出現了有如廖俊波、黃大年、黃文秀、張桂梅等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共產黨人,他們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前赴后繼奮斗不息,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這正是我們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原因,也是一個百年政黨永葆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讀黨史能讓我們知所來,明所去?!把谬S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的一首詩,強調共產黨人對人民群眾的疾苦要有仁愛之心、關愛之心,只有讓群眾滿意,我們的工作才有意義。毛澤東同志曾把從西柏坡到北京稱為進京趕考,讓全黨同志要考出一個好成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歷史告訴我們,黨的生命根基在群眾,工作立足點在群眾,只有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交出一份人民滿意、可載史冊的答卷。
初心不改,使命在肩。我們要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心中始終裝著人民群眾,以奮進的姿態迎接黨的百年華誕,邁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風正勁,帆高懸,青年一代要在黨的百年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肩負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