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安徽省直工委舉辦的“永遠跟黨走”紅色經(jīng)典誦讀比賽活動中,參賽選手深情誦讀的一封封紅色家書,重現(xiàn)了時代的血色。在風(fēng)雨飄搖的戰(zhàn)爭年代,革命先烈通過薄薄的信箋書寫出厚重的家國情懷,傳遞出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
“砍頭不可怕,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這是年僅28歲的夏明翰犧牲之前寫下的一首可歌可泣的就義詩。而在這之前,夏明翰就通過寫給妻子、姐姐、母親的三封信表明了自己的革命決心。信的字里行間不僅抒發(fā)了對信仰的追求,同時也飽含著對親人真摯的思念。在給母親的信中他寫到:“別難過,別嗚咽,別讓子規(guī)啼血蒙了眼,別用淚水送兒離人間。”他寬慰望母親不要因為自己的犧牲而難過,但同時他又用“兒女不見媽媽兩鬢白,但相信你會看到我們舉過的紅旗飄揚在祖國的藍天”表達了對革命前景的樂觀和對革命信仰的忠誠。在給其妻子的信中他寫到:“紅珠留著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堅持革命繼吾志,誓將真理傳人寰。”敵人的拷打沒有擊垮他的信念,也沒有阻止他繼續(xù)革命的決心。在滿含深情寫完給妻子的信后,夏明翰抑制不住對妻女的思念,在遺書上留下一個帶著鮮血的吻痕。在給其姐姐的信中,夏明翰更是彰顯了一個共產(chǎn)黨人的胸懷和無畏:“大姐為我坐監(jiān)牢,外甥為我受株連,我們沒有罪,我們要斗爭,人該怎么做,路該怎么走,要有正確的答案。我一生無遺憾,認(rèn)定了共產(chǎn)主義這個為人類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甘愿拋頭顱,灑熱血。”年輕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夏明翰用手中的紙和筆化作最后的武器,向滿是鮮血的舊社會做出最后的抗?fàn)帯km以赤血撒沃土,但留丹青照后人。
1936年8月,渾身是傷的趙一曼在臨刑前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她的孩子寧兒,于是她向押解他的日本憲兵要來了紙和筆,寫下了那封給寧兒的信:“母親對于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zé)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jīng)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犧牲的!”字里行間滿是抗擊日寇的決心和對兒子的不舍。
通過一封封家書可以看出,共產(chǎn)黨人有著鐵一般的意志和對革命的忠誠。面對敵人的屠刀從未放棄信仰,用最后的生命留下民族復(fù)興的火種。在新時代,這一封封紅色家書埋下的火種化成燎原之勢,跨越時空激勵著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為建設(shè)新時代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