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物探隊物探技術研究所在青陽縣某礦區完成的三維激電勘探項目取得顯著成果。該項目成功實現了對地下結構的“三維透視”,標志著該隊在深部資源勘探關鍵技術領域取得新進展,為提升深部找礦能力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該項目工區位于植被茂密、地形起伏劇烈的復雜山區,施工條件艱苦,且面臨密集電磁干擾源,傳統電法勘探因發射功率、接收精度和采集方式受限,在此類區域抗干擾能力弱、勘探深度不足,難以有效開展工作。面對挑戰,物探技術研究所深入調研,針對性采用三維激電技術,依托其大功率發射系統、高精度數據接收模塊及抗干擾能力,構建起適應復雜環境的勘探技術體系。
項目實施中,技術人員精心設計,野外采用單極-偶極分布式觀測裝置,對每個發射源同步進行全波形數據采集。現場嚴格執行安全生產規范與技術質量標準,通過增大發射電流有效壓制了礦區及周邊通信基站等產生的干擾,成功獲取了高質量的原始數據。在數據處理與解釋階段,運用先進的三維反演技術,結合地質體電性參數分布特征,精準圈定了構造蝕變帶,清晰揭示了深部隱伏礦化體的空間展布形態與規模,并在礦區內成功發現新的找礦線索,有效彌補了傳統二維激電法在探測地質體三維空間形態方面的不足。
本次勘探具有三個方面突出成效,一是透視能力突破,首次構建深度全空間電性模型,確保了高信噪比和較大探測深度,提升對低阻覆蓋層穿透能力,攻克復雜構造探測盲區。二是找礦效果顯著,三維探測可重構全空間電性參數分布,高精度的海量數據采集實現精細化勘探,實時構建電阻率/極化率三維模型,既增強了礦體空間形態精準定位能力,又提高地質解釋的可靠性,顯著提升了隱伏礦體的三維建模精度。三是工作效率躍升,多臺接收儀器組成的智能觀測網絡實現多測線同時接收,有效縮短了野外工期,節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綜合成本,切實提升勘探效率。